交通运输研究简介
本站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交通运输研究》杂志网站。办理业务请联系杂志社。
《交通运输研究》(CN:10-1323/U)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文章特色
1. 《交通运输研究》凡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应作为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文后,并在正文中对应位置以上角标形式标注其序号。尽量引用最新成果(近5年公开发表的文献占70%以上),不得少于15条。参考文献编排格式应规范。
2. 《交通运输研究》来稿须为word 格式,A4 版面通栏排版,篇幅5000 字以上,且必须包括以下内容:中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0字)、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含单位所在城市及邮编)、摘要、关键词、英文题目、作者英文姓名(用汉语拼音表示)、作者英文单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文献标识码、中图分类号、引言、正文、结语、参考文献。文末另附文章所属栏目、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E-mail),以及作者联系电话、邮寄地址、邮编。撰稿模板见网站首页“下载中心”。
3. 本刊优先录用条件为:学术水平高,关注行业前沿、热点问题的论文;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产生的论文(须附上基金项目类别和编号);行业重点实验室最新研究成果。
4. 摘要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性文字,要求主旨突出,言简意赅,一般应包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等要素,中文字数以300 字左右为宜。摘要须以第三人称表述,直接切入主题(不要论及论文研究的基础和背景知识,不要进行自我评价),必须体现研究方法的核心内容,即创新性。研究结果必须详细具体,体现计算具体数值或某种变化趋势,并且要得出具有创新性的结论。
5. 英文摘要必须与中文摘要严格对应,要求语法正确,尤其是专业词汇必须准确,严格按照专业词典查出;尽量用短句子,用过去时态、被动语态叙述作者所做的工作,用现在时态叙述作者得出的结论;避免使用一长串形容词或名词来修饰名词;对缩写词,应至少出现一次全称。
6. 关键词是可以高度概括、统帅全文,集中反映文章内容的独立词语。关键词要求5~8 个。关键词一般为该文研究领域的名称、该文研究成果名称、该文研究成果所采用的方法名称、该文主要研究对象,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名词。
杂志分析报告
注:年度总文献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注:比率 = 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 / 当年发文量 * 100%
注:当年发文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道路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桥隧工程,交通工程,城市交通,工程经济与管理,运输与物流,安全与环保,交通信息化,交通发展研究,战略与政策,工程技术,信息化,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安全与环保,标准解读与应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专刊:交通运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之策,丝绸之路,公路机电工程,专栏·中国公路学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会年学术年会,专家观点,专题:绿色交通,车辆工程,专题:无障碍交通,交通企业管理,专题:农村公路技术及政策,专题:交通运输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专题:综合交通运输服务创新发展,专题:道路新材料,标准速递_公告,专题:交通强国,专题:大数据赋能交通运输,战疫专栏,铁道工程,交通运输,理论与方法,技术前沿,行业观察,业界扫描_资讯,标准动态,水运工程,案例研究,专题策划,国外经验,地质与岩土工程,交通住处化,标准化,施工企业管理,学术报告,准解读与应用,总目录,2014年总目录,专栏·中国公路学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会2013年学术年会
摘要:近年来,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在北京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为此,首先,对近20年来北京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分析,以2008年奥运会作为主要节点将该历程划分为起步、深入探索、优化完善三个阶段。然后选取停车泊位证、机动车高峰时段区域限行、差别化停车收费、小客车保有量增量调控等代表性政策进行了实施概况、实施效果等分析论述。通过对比国内外各大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发展经验,从法律体系保障不足、实施时序失当、精细化程度及灵活性不够等方面提出政策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未来北京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提出了“精细化、市场化、综合性”发展方向的建议。
摘要:为了回答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美国公路不收费,中国公路收费”问题,并且更加深入地分析我国现行公路发展政策和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建议,以美国公路为研究对象,从公路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政府责任和实现方式入手,对美国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公路路网规模、公路发展资金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美国州际公路发展情况将美国公路发展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梳理各阶段美国公路发展进程、资金来源和结构以及发展政策,摸清美国公路历程资金来源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情况,并且研究其在不同历史社会条件下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公路网发展得益于完善的立法和设计合理的税收体系,从而得到对我国公路发展的启示。
摘要:为弥补传统居民出行调查中存在被调查者对出行时间预估不准和出行距离难以计算的弊端,基于地图开发,设计了网络调查问卷,以获取居民出行起讫点(Origin-Destination,简称OD)和出行方式。根据起讫点进行坐标匹配,在时间最短的原则下,通过百度地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简称API)进行最佳出行路线推测,并融合居民调查数据得到一次出行的完整出行链,对获取的出行链数据进行不同出行方式和出行目的的居民出行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平均出行距离、平均出行时间等总体指标与青岛市第3次交通出行调查(2016)中通过公交IC卡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但在具体的分布上有差异;(2)公交车出行的平均出行时间是小汽车的2.5倍,不能满足乘坐公交加步行的时间要控制在开私家车时间的1.5倍之内的深圳公交提速“1.5”战略;(3)非常发性的事务类出行,如单位业务、个人事务,平均出行距离要显著大于通勤类出行,如上班、就学。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返程交通方式选择现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个人属性、返程交通方式、返程出行的旅行成本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多元Logit模型建立了大学生返程交通方式选择行为模型,并对各因素的影响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在返程交通方式选择上差异不明显;由于动车的旅行时间和费用均较低,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动车返程;相较于月生活费低的大学生群体,月生活费高的大学生更偏好于选择私家车返程出行;家庭拥有小汽车的大学生群体也更愿意选择私家车。由分析可知,月生活费、家庭是否拥有小汽车、旅行费用对大学生返程交通方式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
摘要:为了有效识别驾驶警觉度,构建了一种基于脑电信号的驾驶警觉度识别方法。首先,以主观疲劳测评、驾驶行为绩效作为量化指标,验证驾驶警觉度等级划分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脑电信号数据进行小波变换提取特征参数,作为驾驶警觉度的识别特征指标,结合模糊神经网络构建了驾驶警觉度识别模型。最后,采用该模型对20名驾驶员连续驾驶3h的脑电数据进行试算。结果表明:通过对前后时段的主观疲劳与行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两时段数据存在着显著差异性,说明驾驶警觉度等级划分具有合理性;采用模糊神经网络的识别结果优于BP神经网络,其模型识别正确率为81.29%~84.95%,且平均正确率为83.12%,该方法可用于驾驶警觉度的识别。
点评详情